掌阅小说>玄幻>少姝的山水 > 第3章 要多“毒”有多“毒”
    “符融与李膺?那可是鉴识士人的元老级人物啊!”少姝惊讶,她也晓得郭林宗青年成名也多是倚此二人。

    “是,资历深如李膺,更不消说了,他直接给了一句评价,小道破义,空誉违实。这回可说得一点也不委婉了,甚至说得上尖刻,黄允本就声名狼藉,加之这两位大人物如此评价,其凄凉结局可想而知。”

    “哦,那么‘谢甄边让之失道’又是发生了什么事?”

    “当时汝南的谢甄与陈留的边让都善谈论,均负盛名。两人慕名来见有道先生,通宵达旦地谈论后,先生做出了预判,他对自己的门人论此二人道,‘二子英才有余,而并不入道,惜乎!’,大约是讲此二人虽有口舌之能,而不能合于圣贤之道,即指二人恃才傲物,不能因时制宜,而终为时所毁,实在可惜。果不其然,谢甄最终因为不拘小节,被舆论所诋毁;而边让则更因轻蔑嘲讽魏武而遭杀身之祸。”

    (边让骂曹:东汉末年名士边让“少辩博,能属文”,以《章华赋》扬名,与孔融等才子齐名。他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令史,“进以礼见之。”边让大显身手,“善占射,能辞对”,使“满堂宾客莫不羡其风。”“初平中,王室大乱,让去官还家。”其家在兖州陈留郡,192年,曹操入兖州,剿平当地黄巾军后,自领兖州刺史。按说边让与曹操生平并无交集,却“恃才气,不屈曹操”。在文才上不服曹操,且越骂越胆儿肥,蔑视曹操文才之余,竟脑袋发热“多轻(蔑)侮(辱)之语。”同乡人跑去曹操面前添油加醋诬陷他,曹操虽求贤若渴,但诛杀不听话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所谓名士却毫不手软,下令陈留郡守就地处决了边让,故边让死于狂傲多言。)

    (郭林宗识鉴黄允等人事例:均出自《后汉书·郭太(泰)传》。)

    “至于‘见史叔宾之基下’,是说有道先生与少年成名的史叔宾相见后,断此人‘墙高基下,虽得必失’,意思是譬喻大墙,看着很高但基础薄弱,即使得到最终也会失去的,意指他名不副实,后来,史叔宾果然因为发表议论时有所偏袒而败坏了自己的名声。”

    “老天,”少姝愣愣地,半天合不上小嘴,“说句身为后人而不该说的话,有道先生的眼光,真是要多‘毒’有多‘毒’哇!先生所谓“二子不入道”之语,这‘入道’是否有他特殊的含义呢?”

    “按字面意思,无非是指圣贤之道。如若深究,或即儒道共奉的‘内圣外王’,浅显理解,内圣当指明悟彻悟,天人合一,处变不惊;外王即谓外从中正,齐家安人,以行王道。”

    (中正:《周易》,《豫》卦六二爻辞本义曰:“中正自守,其介如石。”意思是:心志操守,坚如磐石,不终日沉迷于享乐,是最吉利的。原因是因为能居中得正。)

    少姝点点头,说到底,所谓“内圣外王”,还是要从一个人的修行开始。

    (内圣外王:出自于先秦·庄周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是故内圣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,天下之人,各为其所欲焉,以自为方。”“内圣外王”之说虽首见于《庄子》,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。)

    “哪怕当时名望很高的‘贤士’,经有道先生指摘其过的,便逃不脱声名扫地的后果。”思霓又想到一则,轻咳了数声,好半天止住,缓口气苦笑道,“名士陈寔的儿子陈元芳当是有深切体味的了。”

    (陈寔:陈寔,字仲躬,颍川许县,东汉时期官员、名士,历史上思想道德之典范。陈寔出身微寒,司空黄琼辟选人才,补闻喜县令,治理闻喜半岁,复除太丘长,后世称为“陈太丘”,后受党锢之祸,隐居家乡荆山,在家中逝世,享年八十四,谥号文范先生。)

    少姝忙上来,贴心地轻抚着母亲的脊背,一下一下:“妈妈说的可是太丘令陈寔?”

    “的确是陈太丘,‘陈寔遗盗’讲的就是他的义行善举,从那之后,‘梁上君子’便成了小偷的雅号。他与其子陈纪、陈谌并著高名,时号‘三君’,足见其言传身教,治家有方,在他诸子之中,尤以‘难兄难弟’的长子陈元方与幼子陈季方最为人津津乐道。”

    “元方难为弟,季方难为兄,两兄弟确实年少成名,卓有佳声,那么,有道先生因何事要褒贬陈元方?”少姝益发好奇起来。

    (难兄难弟:出自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,陈太丘发出的感叹“元方难为弟,季方难为兄!”,后来被浓缩成“难兄难弟”这个成语。原文之意是指兄弟的关系非常好,二人非常优秀,实力相当,后演变讽刺的含义,指代兄弟二人都非常坏,如今也指彼此共同经历过患难的人,或有相同处境或遭遇的人。)

    “父亲去世,陈元方非常哀恸,形销骨立。他母亲看见了很心疼,就趁他不注意的时候给他盖了一床被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