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丽战争时期,米国的主力侦察机p-51“野马”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708千米,主力战斗机f-86“佩刀”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960千米,最先进的轰炸机b-29“超级空中堡垒”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574千米。
而众所周知,光的速度,是每秒299792千米。
所以说,从理论上来讲,只要防空员们训练有素,执行任务时全神贯注,发现目标后及时挥旗示意,这样一站又一站的将“敌机来袭”的消息传递出去,这套防空系统的“预警”效果是可以达到的。
这里面的原理也很好懂,就连络腮胡大叔这样明显没有什么文化的粗人,也介绍的津津有味,满脸自豪。
可是张增树却笑不出来,他嘴巴张了张,想解释些什么,但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。
金陵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,大学四年,张增树在沉迷游戏之余,也是去图书馆看过不少书的,其中关于高丽战争的,就看过好几本。
其中有几本是提到过这些“防空员”的,但篇幅很少,大抵也就寥寥几段,一页纸不到。这样的内容量,足以表明,这套看上去很靠谱的“防空系统”,在整场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。
其实仔细一分析的话,张增树也不难分析出其中的原因。
因为这是当时华国在没有防空雷达,没有足量空军,没有足量防空武器,甚至没有正规防空部队编制情况下的……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这个办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,比如说天气,如果天气不够晴朗,多云的情况下,米国的侦查机高居云层之上,等到足够深入华国国境后,再降下进行侦查任务,那等到“防空员”发现它们,就已经来不及了。
而且,现在还是战争初期,华国志愿军还没有越过鸭绿江,两国还未正式开战,米国方面对这边的警惕性并不高,投入的力量也并不大,就算发现了运输车队,顾及国际影响,也不大可能会直接攻击。
但等到了战争正式打响,那就不一样了,那时候的米国空军使用的是“饱和轰炸战术”。
简单来讲,他们将整个高丽半岛的地图分割成了一个个的固定区域,这些区域被分派给了一支支轰炸机大队专门负责,无论白天黑夜,不计财力物力人力,轮班倒,保证每时每刻,每个区域上空都有自己的战斗机在巡逻,保证制空权,然后上千架轰炸机轮番上阵,将凡是不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区域,进行不间断的轰炸,大路也好,小路也罢,只要是看上去能走的路,全部炸上一遍。
这样的情况下,就算那些尽职尽责的“防空员”们发现了米国人的飞机,及时发出了预警,那又有什么意义呢?
米国人这是纯粹的,以本压人的笨办法,可笨归笨,想要解决,却不是那么容易的,哪怕对接受过现代完整知识体系教育的张增树而言,他也想不出在当时的情况下,有任何办法能反制这个笨战术。
所以,他只能选择一言不发。
……
大卡车依旧晃晃悠悠前行,张增树依旧学着络腮胡大叔在车顶四下张望。
说实话,这个过程很是无聊,四面不是山就是树,天空一碧如洗,防空员们的旗子一次也没挥动过,旁边的络腮胡大叔也是个不太爱说话的闷葫芦……这所有的一切,都在让张增树一开始的新奇与激动慢慢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