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低品级的官员取代吏员,是朱由检早已确定的策略。他想用这些流官,改变地方权力被胥吏和大族把持的情况。
不仅教职要改为品官,朱由检还打算在县级增设法官,和府里的推官一样,负责司法监察工作。
卫尉署在县级也要有官员,负责地方治安和军事工作。
正好孙传庭上了一封奏疏,朱由检命司礼监秉笔太监高时明取出,在朝堂上宣读。
这封奏疏,是孙传庭为了安排陕西武道大会的优胜人员而上的。
鉴于如今的陕西盗匪遍地、匪患多发,孙传庭建议在陕西增设官吏,负责捕盗工作。
正好朱由检推动朝廷把吏员和八九品官员的任命权限下放,在陕西试点,由布政司、按察司四品以上官员推举,吏政厅负责人提交给吏部。
教谕再怎么说也是文官,而且有很多教职出身的名臣。这些教职被定为品官,他们勉强能接受。县尉却实打实地就是武官,让他们很看不惯。不愿把地方的权力,和他们看不起的武人分享。
“所以朕前些日子把八九品官员任命权力下放,增加低品级官员。”
这是地方治理制度的一大改变,比朝堂上官员之前担心的事情还可怕。许多不愿改变的官员,顿时纷纷劝谏,劝皇帝收回此议。
“朝廷举行朝会集议,县里面的官员,也要至少每月集议一次,商议县中事务。并且由教谕做记录,呈报给上级观看。”
“如果执行得好,再向其它地方推广。”
“难道你们这些高坐在朝堂上的官员,比他还了解地方情况吗?”
这下很多举人顿时不争论了,知道增设县官的提议是否能通过,才是关系到他们所有人的大问题。
把这件事情定下后,朱由检结束了朝会。回去就唤来京报的负责人和编辑人员,让他们按自己的指示写稿件:
他们的理由多种多样,说得最多的就是天下纷乱,应该以稳定为要。不能在这个时候,擅动县级官员。
这代表着重制礼乐就是由他负责,而且要在他的弟子手中,一点一点推进。
所以大明的士子,大部分是只通一经,对其它四经不怎么了解。会试阅卷也要分房,每一经有多少房、拥有多少录取名额,都要在考试前确定。
尤其是陕西那边的赋税在去年就被皇帝给免了,如今增设官员,从哪里掏出钱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