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十里铺的荣光,还得倒退二十年,那时候十里铺延伸出去不少区域,都是瓦房泥地。银行、医院、街面,都扎堆在十里铺片区(现在的濂溪区)。
之后十里百货大楼高起,将客流都吸引过去,看似是“抢”了十里铺的生意,实则不然。
如果你每天店里只赚一百块上下,在一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,并且很长时间没有改变,那么原因肯定出在自身,例如营业时间过短、商品种类不全,最可能的是胃小了,只吃得下一百块。
十里铺也是同理,月盈则亏,水满则溢,想要重新恢复往日热闹光景,不是一家一户的改变就能做到的。
也方便了齐磊,不需要借用外部力量,虽然只扶一个酒楼,显不出他的本事,但反过来,也少费他不少功夫。
走出谢家酒楼,齐磊左右一看,往戴家村走去。
世界最吊诡的事情,大概就是一条可能还没有一米的土泥路,分出两个世界。
十里铺和十里百货大楼是这样,戴家村和十里铺也是这样。
到戴家村,房屋毫无规律的错落着,冥冥中又好似应了某些道理,一房一屋,坐东朝西,或是坐北朝南,人像向日葵一样,迎着阳光生长。
齐磊漫无目的的走,不是不慌不忙,是心里清楚,招工这种事情,其实是个看缘分的事。并不是想招什么人就招得到,碰上了是运气,没碰上,只能退而求其次,挑不算好,也不算差的。
新官上任三把火,最常见的第一把火,就是杀鸡儆猴,确认威严。
像谢家酒楼那德行,说句难听话,包括老板在内的所有人,全开除了都不会有被冤枉的。
不管是什么生意,说到底还是以结果来论英雄。
齐磊走了十几二十分钟,在小卖部等有人聊闲天的地方都会停留一下,听几耳朵没入眼,转身便走。不多会儿,便逛完了小半个戴家村。
戴家村的老少爷们,妇女小孩,不管是年轻时还是老了后,都不在十里铺讨生活,而是在江城别地,甚至踏出赣省,天南海北的到处飞。
留下来的,多是新婚不久的女孩,一方面还没适应媳妇身份带来的枯燥生活,一方面还在期盼着遇到某个贵人,搭上某辆快车,在浩瀚无垠的生意场上博得一席之地。就显得很是怪异,既顾着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,也说着外头风花雪月,像风中的蒲公英,可能随风飞走,也可能散落一地。
有出息,过得好,不让家里担心,不用求人……林林总总的说法,归根结底,汤没盐不如水,人没钱不如鬼。
更进一步,人得有养家糊口的事业,不用给别人打工,自己养活自己。这是千百年来,“有出息”的唯一及格线。
那时候还没有“财务自由”的说法,人们想的都是有样技术,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条件。剪头发啊、修车啊、炒菜啊,都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