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场的学生听的一阵子热血沸腾,不管是听过这句话的,没听过这句话的,稍微一琢磨,都有种从心底爽起来的感觉。
这话说的太好了,民主的基石,不愧如此。
上网上到想吐的杨锐的免疫力就大增了,一副不受教诲的异教徒模样,道:“感谢,但还是不用。”
“杨锐先生,3万美元的资助是没有条件的。”吉布森急了。
“资助本身就是条件。”杨锐拉开门,道:“不介意的话,我们有些话想私下里谈。”
吉布森无奈,咬咬牙道:“杨锐先生,如果您坚持这样,我们就只能将资金资助给其他人了,他们的研究结论,不一定是您喜欢的。”
“科研竞争?如果是这样的话,3万美元可不够,你知道我做钾离子研究的时候,花了多少钱吗?”杨锐一句话就说的吉布森脸色发白。
同样的,也让刚刚热血微冷的学生们再次热血沸腾起来,虽然方向不同了,但只要有一个理由热血沸腾,就足够令人兴奋了。
吉布森低下头,一会儿,懦懦道:“当然不是想和您进行竞争,说实话,我们不想和您进行任何竞争,我们只是……只是想做些弥补,不知道,怎么做才能令您满意?”
这个姿态,如果用古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,基本就属于跪求了。
刚刚觉得杨锐有点傻的梁锦荣,也不禁升腾出一股子热血来。
几句话就将老外逼到这个份上,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,也不过如此吧。
但凡是中国土产的知识分子,瞅着这种事儿,都是要走不动路的。
这就是声望的用途了。如果是一年以前的复读生杨锐,说我要针对碳酸饮料做一个项目云云,有谁在乎?
就是cell发表之前,杨锐做什么项目,也没有太多人关心。
但现在,凡是在这个圈子里的人,都得睁大眼睛看着,不管他们喜欢不喜欢杨锐,杨锐的成就放在那里。
投入了几十万美元的项目,顶级期刊的高引用长篇论文,科研竞争的胜利,每一项都是让科研猿心颤的战绩。
在场诸人都是科研圈子里的,也都或多或少的与杨锐有了交集,这些人也都知道杨锐的历史。
在cell发表以前,杨锐就能筹集几十万美元,与加州大学的教授来一场不对称的科研竞赛,三万美元的经费,要与cell论文发表以后的杨锐竞争,那还真是不够看。